造物数藏:以数字藏品为契机 不断完善应用场景探索
数字时代已至,文化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传播途径都发生了变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得以借助新的形式被传承弘扬。而数字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与文化产业水乳交融,孕育出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数字藏品在近两年的突然红火,离不开 AR/VR、5G、AI、区块链等技术的蓬勃发展,更与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紧密相关。
数字藏品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它具有各种各样特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它不可或缺的真实性和稀缺性。
在稀缺性上,数字藏品依托区块链技术保证资产的唯一性和永久性,并且每一款数字藏品的发行都是限量的,并且是不可无限复制的,保证了其稀缺性;
在真实性上,每一份数字藏品在区块链上都有唯一的代码标识,对数字藏品进行确权,并且区块链上的信息不可篡改,可追溯,所有权信息能够被查询,能保证数字藏品的权属关系。
数字藏品一般是指一种限量发行的虚拟文化商品,包括数字形式的图片、音乐、视频、3D模型等形式,通过区块链技术对其发行、购买、使用等流程进行记录,使其具有了唯一性、不可复制、不可篡改、永久存证的特性,又称为“数字艺术品”“虚拟数字商品”。
2021年初,一幅数字艺术作品《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以6934万美元的价格拍出,成为拍卖机构佳士得首件以NFT形式拍卖的艺术品。这一事件成功带动了NFT的出圈,NFT市场也得以迅猛发展。
数字藏品则是NFT舶来之后的称呼,而且被赋予“去金融化”的属性。这股数字藏品之风,很快就刮到国内,大大小小的数字藏品平台纷纷入局。背靠大厂的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阿里巴巴的鲸探,百度超级链等,还有大量由中小企业运营的平台。《2022上半年全球NFT数字藏品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13日,入局数字藏品领域的企业数量已达到1000家。预计中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将在2026年达到295.2亿元。7月以来,虽然数字藏品市场的发展有所放缓,但仍有不少数藏机构在“跑步入场”。比如,中国邮政、河南卫视、中国网、中国数字文化集团、造物数藏等机构均新布局了自有的数字藏品平台。
在各类数字藏品中,非遗、文博等传统文化类藏品频频“出圈”,颇受市场和藏家青睐。目前,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机构均推出了馆藏珍品的数字藏品。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被调查文物的数字化比例为44.11%,其中珍贵文物藏品的数字化比例为67.82%。数字藏品赋予了传统文化更为年轻化的样态,博物馆里的文物,不再是沉睡在箱底的老古董,而成为被年轻人追慕的潮流语言和社交符号。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数字藏品这一新载体,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数字藏品能够实现对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原真性复刻和艺术化展示,也便于对其进一步加工创造。中国多数旅游景区同时也是珍贵文化遗产或壮丽自然景观的富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数字化复制、多媒体展示,有利于更直观地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景区高效传播自身印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造物数字平台坚持发行数字藏品“内容为王”,聚焦非遗垂直领域,本身追求高品位,要值得被收藏;其次,非遗数字藏品可与非遗传承人及技艺营销紧密结合,打造更多与年轻用户互动的新玩法;同时,可赋予数字藏品一定的公益属性,突出文化传播意义,为非遗增加美誉度。
造物数藏平台坚持发展的价值主要有三点:价值发现、实物赋能、虚拟世界。首先是价值发现,数字艺术品能够更快发现创作者的价值,可以让创作者在全社会规范内更快地集聚起自己的粉丝,更早体现他们作品的商业价值,并且持续获得版税收益。其次是实物赋能,数字艺术品能够与线下实体进行融合。最后就是虚拟世界。数字艺术品最大价值在于丰富未来虚拟世界经济体系和内容,这是一种范式转移,也是未来的巨大机会。发行数字藏品是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迎合数字时代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产业挖掘更大的经济价值,进而形成新的商业模式。而数字藏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可能性边界的外移,是促进文化产业内在价值和商业价值“活起来”的载体。作为新兴业态,它为实体产业赋能,激发实体产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数字藏品实物化是造物数藏重要探索方向,接下来还会继续通过更多拥有强大IP供应链的合作方,向生态伙伴提供实物化服务,从而不断延展用户的使用场景。
数字藏品通过赋能于产业,能够帮助企业与品牌加速数字化的转型。同时,数字藏品价值不再仅仅固化于本身,而是增加依附于其之上的权益,实现NFR的转化,实现数字藏品价值的全面升维。让品牌理念与价值在产品之外更为多元化地呈现,提升企业数字化营销的能力,并强化属于品牌粉丝的兴趣社群,打造品牌私域。
数字藏品,只是我们迈向“元宇宙”时代过程中初始阶段出现的一个衍生品。在元宇宙的边缘疯狂试探,并且使用科技手段使得神秘的艺术品进入到千家万户,满足众多人的艺术鉴赏心情。
数字藏品或许是下一个风口,尽管当下尚不完善,但无疑它开创了一片蓝海,值得期待。需要注意的是,数字藏品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始出现侵犯知识产权、诱导非理性消费、盲目投机炒作等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和引导规范。此外,也要高度警惕数字藏品金融化证券化倾向,从严防范利用数字藏品进行非法金融活动的风险。人民日报曾发文《善用数字藏品 拓展应用场景》中指出,数字化时代,善用数字藏品的正向价值,让其远离炒作,就能激发更多新动能,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