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结合、“建管”并重,松江高标准“智慧水利”赋能高质量锦绣江河
在近期市水务局公布的“2022年度通过标准化管理上海市市级评价工程名单”中,松江区华田泾水利枢纽和紫石泾水利枢纽名列其中。标准化工作既有基础性,更具引领性,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松江水务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软硬”结合、“建管”并重,统筹推进水利高标准建设。
以“建”完善现代水利设施体系
公共区域绿草如茵、红梅盛放,一旁的航道内船只正有序穿行。眼下,位于叶榭镇的紫石泾水利枢纽一片春意。
紫石泾水利枢纽建成于2003年,集防汛、通航、水资源调度功能于一体,承担着金山与松江浦南东片水资源调度任务。“经过20年的运行,有些设施设备存在不同程度地老化和损坏。”紫石泾管理站站长沈建华告诉记者。过去两年,该水利枢纽借助一系列标准化项目改造,对液压设备、闸墙等进行了升级,消除了船只过闸碰撞等安全隐患,保障了闸门稳定工作。“船舶操控不像汽车那么精准,与闸墙碰撞偶有发生,现在有了‘铜墙铁壁’,就能更好保障船只安全有序通行。”沈建华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区水利工程管理所陆续补齐水利设施短板,对水工构筑物、闸区照明设备、建筑外立面、标识标牌等项目进行改造,同时提升室外绿化及围墙的“美观度”,让水闸面貌焕然一新。“我们不断扩大水闸工程养护、设施运行管理、应急工程建设改造等项目资金投入,过去三年投入资金超1亿元,不断夯实水利基础,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安全保障能力。”区水利工程管理所水闸科副科长周志元表示。
以“管”保障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松江水利工程能否达到高标准,科学规范管理是关键。华田泾水利枢纽建成于1979年,素有松江西部“水上门户”之称,主要服务于青松大控制片区,同样是一座集防汛、通航、水资源调度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水利枢纽。随着航运的快速发展,华田泾水利枢纽也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当初是以100吨级的标准设计的,如今,小于300吨级的船舶已经很少见了,基本上都是300到500吨级的船舶,重船过闸要等水位上来才行。”华田泾管理站站长张继军坦言。
面对这一瓶颈,近年来,在松江水务大力推进数字赋能的背景下,全区水泵闸通过集体安装水闸远程自控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实时监控水闸运行状态等智能化管理。2020年7月1日,松江在全市首推“水上ETC”通航新模式。“船户停靠不用再上岸,过闸效率较以往提高了50%以上。”张继军说,2022年,松江水务又推出“智慧松闸”微信小程序,让船户可实时查看水闸上下游水位数据、天气情况、水闸通航状态等信息,通行效率再上一个台阶。据统计,2022年,华田泾水利枢纽共有24583艘船舶安全过闸,共计816.26万吨,实现了通航有力有序。
提升服务借力创新赋能,加强管理则靠制度保驾护航。在两座水利枢纽,记者均看到了墙上张挂的《水(泵)闸管理总则》《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制度,而水闸监控系统养护记录表、安全告知责任书等台账记录则确保了“墙上制度”落地见效。“每个水闸都确保24小时有人值守、快速响应,针对防汛防台、区域水质、相关水域活动等水资源调度,各水闸可在5分钟内完成上级指令。”周志元表示。
根据《松江区水利工程管理所水闸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到2025年底,紫石泾水利枢纽、华田泾水利枢纽、洞泾港水利枢纽、大涨泾水利枢纽、古浦塘泵闸和五厍港泵闸均将实现标准化管理;到2030年底,其余区管水闸运行管理标准化格局全面形成。“让标准成为习惯,让管理合乎标准。”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规范和加强水利标准化工作,更好保障全区水安全,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推动全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