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觉悟本心【连载之三】

目   录

【连载之一】

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7

▍开堂白▪▪▪▪▪▪▪8

▍有没有来世▪▪▪▪▪▪▪11

▍过关前言▪▪▪▪▪▪▪14

▍第一关 四大假合▪▪▪▪▪▪▪16

▍第二关 非同非异▪▪▪▪▪▪▪18

【连载之二】

▍第三关 随心应量▪▪▪▪▪▪▪19

▍第四关 心现识变▪▪▪▪▪▪▪20

▍第五关 一心三藏▪▪▪▪▪▪▪28

【连载之三】

▍第六关 无情亦情▪▪▪▪▪▪▪33

▍圆教精髓▪▪▪▪▪▪▪35

▍顿证菩提▪▪▪▪▪▪▪39

【连载之四】

▍顿证菩提(续)▪▪▪▪▪▪▪39

如是我闻真实义▪▪▪▪▪▪▪50

一、如来遗嘱▪▪▪▪▪▪▪51

二、妙法真义▪▪▪▪▪▪▪56

【连载之五】

三、心体法用▪▪▪▪▪▪▪60

四、融会贯通▪▪▪▪▪▪▪62

五、圆教正脉▪▪▪▪▪▪▪64

六、以喻助解▪▪▪▪▪▪▪69

七、佛之知见▪▪▪▪▪▪▪71

八、后五百岁▪▪▪▪▪▪▪73

▪▪▪▪▪▪▪75

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

▍第六关 无情亦情

所谓「过五关」,便是「度五将」。这「关」便是迷惑颠倒之关,这「将」便是证得菩提之将。从此你便进入真修行,以这个「一心三藏」来统领自己一切的起心动念。在未来修行的过程中,不遭歧路,而直达涅槃彼岸。

那这第六将呢,是「无情亦情」。本来在前面已经解释了,因为它太敏感,所以我们重新来研究一次。整个佛法的核心就是讲,一切万法都是我们当人当下一个念变出来的。佛为了教化众生,恒顺我们的习气,硬是把一个心分成有情和无情。一般人都认为无情没有生命、没有知觉,但是佛在《楞严经》不是这样讲。

佛在《楞严经》讲,有一种枭鸟把土块抱在怀里,还有一种破镜鸟把毒树果抱在怀里,然后它们在心里不断地念咒:类我、类我……最后呢,土块和树果就能由无情转为有情,变成这个鸟的后代。《楞严经·卷七》有云: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注:按《史记孝武本纪》云:祠黄帝用一枭,一破镜。孟康注曰: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祠皆用之。今云破镜鸟,恐译人之误。《述异记》云:破镜状如虎豹而小,始生还食其母,此兴孟康注,食父食母,又一不同也,录以待考。

每当日食、月食形成时,它们的光所经过的空间范围内,那些泥巴瓦块、树木华草此时得到天地日月之精华,得到特别的加持,当下大批地转无情为有情,天仙鬼怪应有尽有。外道的禅定功夫最高可以突破八万大劫的时空(一个大劫少说也有几十亿年),所以他能看到在八万大劫时空内的那些泥巴瓦块、树木华草变成天、人、鬼、仙;而天、人、鬼、仙,也能变成泥巴瓦块、树木华草……但他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不知道怎么变出来的。所以所谓的拜土教、拜火教等种种外道应运而生。

台湾一些学校曾经搞过一些实验,比如把兰花摘下来,分成两组,A组和B组。对A组兰花呢,老师和学生们同时用欢喜赞叹的语言来进行吉祥善意加持:「啊!兰花啊,你真美呀,你是白马王子啊!我不知道该怎么喜欢你才好,你太美了,我的心肝我的宝贝儿,你真乖啊」;对B组兰花呢,大家同时用轻慢、侮辱、攻击的语言来进行恶意加持:「你这个丑八怪,你这个丧门星啊,你怎么不死啊?我的肉中刺啊,我的眼中钉啊,你还不快给我滚蛋。」要表演得跟真的一样,一定要用心来表演。一个礼拜以后,善语加持的那组兰花仍然很鲜艳很美,而恶语中伤的那组兰花已经烂了、枯了、臭了。所以,无情物到底有没有知觉啊?有。也有些人用馒头来做实验,结果如上所说。

再比如,有时我们到朋友家里去,如果这个家里有人生病了,整日里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的,你是不是会感到他家里有一股寒气啊?因为他家里所有的天花地板、桌椅板凳……统统在跟着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如果这个家庭很幸福,家里的人都很健康,你到他家里是不是会感到很自在呀?因为他家的天花地板、桌椅板凳……一切的东西也都在嘻嘻哈哈、快快乐乐。大家应该都有这个体会吧?

还有我们参加过送往生的同修,应该见过一种现象。被助念的亡者一开始脸上很痛苦,身体很僵硬,而助念后身体就渐渐变得柔软起来,并且脸上还可能会出现笑容。这是不是证明泥巴瓦块也是有情?那没人给助念送往生的亡者,他面部表情就显得很痛苦,这是不是证明他也是有情啊?无非前者说:哎呀,我太自在了,我很快乐,谢谢你们;后者呢,家属一天到晚哭哭啼啼、愁眉苦脸,他在感慨:哎呀,我太难受了,你们一天到晚哭哭啼啼的,我又没有死!就是这个道理。

▍圆教精髓

以上六关全部通过,你当下成就(成分真即佛)。今天呢,大家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认为自己现在已经开悟、已经成就的同修把手举起来,这是自我印证的庄严时刻(当时到会452人,举手者434位)!好,还有些同修没有把握往生,我下面还要引经据典,帮助大家加深理解。没有佛法基础的同修可能理解下面内容有些困难,因为涉及到很多名相概念。但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只要真正把前面的内容看懂了,理解下面的内容也就势如破竹。

打开《楞严经·卷四》: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什么意思呢?在前面第三卷,阿难明白了四科(即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十二处即六根加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种意识)、七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见大、识大)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不历僧祇获法身」。阿难倒想虽销,但细惑全在,所以佛讲:无上菩提、无余涅槃,不是你苦修苦证无量劫可以成就的,因为你还在执著一些讲因缘和自然的戏论法,就算能够背诵、记忆、受持十方诸佛所讲的十二部经(即佛经的十二种体裁:长行、重颂、授记、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也只不过是增加了你阿难的戏论之资而已。

那么什么才不是戏论法呢?接着上段经文: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大家知道,阿难跟释迦牟尼佛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在空王佛座下发菩提心出家修道的,释迦牟尼成佛已无量无量百千万亿劫,仅仅到娑婆世界来示现成佛就已经有八千次了,在其它无量佛土那就更多;可阿难在佛这一期应化示迹时还是个初果罗汉。「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阿难生生世世都认真修行无量法门,辩才无碍,既能背诵又能受持;虽多闻第一,不过是博得虚名,不得大用,遭摩登伽难,险毁戒体。「不如一日修无漏业」,无量劫的苦修、勇猛精进,不如一天修无漏业。

那到底什么是「无漏业」呢?《楞严经·卷六》中有明确的论述,文殊菩萨讲: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一念信解如来藏,就是「修无漏业」。只有如来藏是最圆满的无漏智慧,而且悟的当下即可了生死,成解脱。所以修圆顿大法,与修方便法来比,成就的大小、快慢是日劫之倍啊!

「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文殊菩萨向诸佛请愿,加被未来众生修行耳根圆通法门,证入圆通法门,无有疑惑。

「方便易成就」,唯有如来藏法门最方便,最容易成就,方便到什么程度?会讲法的人几个小时、几分钟乃至几句话就能把它讲得清楚明白,听者当下就能开智慧。怎么易成就呢?你听懂了就成就了。你可以当下证得罗汉乃至圆教菩萨位,乃至十地、等觉位菩萨。

「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从阿难到末劫众生,都是当机。文殊菩萨并没有说加被未来那些大菩萨、那些上等根机,而是说加被末世一切颠倒的众生,尤其是根机差的和初机的修行人。这句法体现了佛的意旨,他没有讲正法时代,也没有讲像法时代,只讲末法时代,因为末法时代离佛灭度的年代久远,修行人非常容易迷惑颠倒而不自知。

「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如来藏法门圆融、圆满、圆通,超过一切法门。在《楞严经》中,二十五圣各陈圆通法门(各自从根尘识十八界和七大中选择一个入手之处而证得圆通),但是因为成就的难度不一样,快慢有别,所以佛让文殊菩萨选择一个最适合此方众生修行的法门。那文殊菩萨最后选的是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这是第一法门,是最容易修的法门,是最简单的法门,是成就最快的法门,是无量法门中唯一的基础法门。佛在《法华经》也讲,一念信解如来藏,胜过修无量法门无量劫的功德的无量倍。所以我们一定要用智慧来选择修行的法门。

「真实心如是」,真实心就是真法,真法就是讲如是,不要怀疑。

佛在《法华经·方便品第二》也讲: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这都是很经典的法语,每个人都要知道。再来看《法华经·信解品第四》: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小法」是不是八大次第中的圆人前七种方便?

佛在前41年讲法是步步引导。当年佛于菩提树下悟道,证得正觉后,首先讲的是《华严经》这样的别教、顿教大乘经典,能够接受的大部分是法身菩萨大士,而对于凡夫位起修的行人而言,只是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罢了。为了接地气,佛开始讲藏教这类的小乘、中乘经典,代表作就是四部《阿含经》等;待声闻弟子逐渐证到「人我空」、证到「偏真涅槃」后,佛又开始讲《方等经》《般若经》等等大乘通教经典。在《法华经·方便品第二》《法华经·信解品第四》《法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中,佛都有讲到,阿罗汉、辟支佛以及权教大乘的偏真涅槃不过是佛设下的「化城」,是不真实的,是不究竟的,而且极难修证;如果证得这种涅槃后,他还不能信解《法华经》,无有是处。诸佛出世的本怀就是为了讲一部《法华经》,而且在《法华经》中八次出现「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法华经》《楞严经》就是圆教的代表作,包括人法、天法、菩萨法等所有小法大法,包括歪门邪道,包括有情、无情,统统万法归宗。它强调三个如来藏,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强调是「唯心所现」,而不是「唯心所造」,一个「现」和「变」就圆融了天地万法,天地万法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心」即真心,亦说为「阿、如」,虽无任何形相,却为性具本体。

「识」即妄心,亦说为「弥、是」,一味飞思旋念,成就智慧妙用。

「变」与「现」即万相,亦说为「陀、我」,万法盘根错节,圆满花花世界。既然是「变」就必然有无量,既然是「现」就必然是一,所以,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既然无量即是一,就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没有能、没有所,谁都是能,谁都是所。有没有老子和儿子之别啊?不能讲有,还不能讲没有。

这就是「一心三藏」之妙义,圆教之精髓。圆教也叫实教,叫了义大乘,是「一实相印」之法。《金刚经》《华严经》讲的真心叫「真、如」,或者叫「真如」;而《楞严经》叫「真真如」,要明白。真真如和真如一样不一样啊?真真如就是三藏融为一心。《金刚经》叫「胜义法」,《楞严经》叫什么?「胜义中真胜义」。这在《法华经》讲得就更加斩钉截铁,在《药王菩萨本事品》中佛专门打了十个比喻,讲《法华经》就是「经王」!希望大家认真体会!

▍顿证菩提

我们下面再具体引经据典来详细开示,为什么只通过听经闻法,不历修证,当下即成就「分真即佛」,解脱六道轮回?

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佛讲: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我们可以归纳为: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佛有没有讲,已发愿者经过十年念佛、八年拜佛、三年拜忏,今往生;今发愿者经过三年拜忏、十年行善、五年断恶,当往生;当发愿者经过三年持咒,四年坐禅,五年朝山,当当当往生?有没有这样说法啊?「发愿往生」,「发」是成就之义;「愿」,上面一个原,下面一个心,就是原来的心;以现在这个凡夫的心见到了我们原来的真心,即是「往生」。「原来的心」,是不是我们变现一切万法的那一个念?

在《阿弥陀经》里,佛还讲过一句「临命终时」,许多人则以此认定:一定要等人死了以后才能成佛。诸佛菩萨没有这种说法,一切经典都是讲人是活着的时候成佛,活着的时候往生。「临命终时」,「临」是表道交感应,「终」是表「圆满」。怎么圆满呢?以我现在的凡夫心见到了我原来的真心,这就是「阿弥陀佛」;这就是我们生死的假命与不生不死的法身慧命感应道交,圆融为一体,叫「临命终时」。就比如讲,「这个讲经堂的工程项目经过三个月的施工终于圆满完成」,你能不能讲成「这个讲经堂的工程项目经过三个月的施工现在终于死啦」?

《阿弥陀经》还讲:即以食时,还到本国。以吃饭打比喻,我吃甜食是甜嘴巴,吃辣食是辣嘴巴,吃咸食是咸嘴巴,吃臭豆腐是臭嘴巴,以此来比喻,我这个心懂得了阿弥陀佛,我就是阿弥陀佛,这叫「还到本国」。

那么,「阿弥陀佛」真实义又是什么呢?

「阿弥陀佛」,若按传统说法「三身功德」,可作如下正解:

一、「阿」为无形无相之真心,表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二、「弥」为半形半相之识心,表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三、「陀」为有形有相天地万法,表无量千百万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四、「佛」总法、报、化,三位一体,故名佛陀耶。

三身功德,一切万法各自具足、总体具足,只因迷悟不同,而致受用有别。是故说为「三德秘藏」,迷之者谓「众生」,觉之者曰「佛」。

今按「宗教中国化」理念,试将「众生」拆字析义:

一、「众」者,「三人」,真人(真心)、假人(妄相)、半真半假之人(识心),「三人」同体;人为撇捺,撇为假人,捺为真人,二人一人,真假不二;三人成众,非三非一,即三即一。

二、「生」者,一撇、一竖、三横。「一撇」表显、表现;三横一竖,蕴藏撇下;二横一竖,交错「两十」;「每十」,「竖」表纵观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法界;「横」表横观四维、四隅、上下,空间法界;「十」表十方三世、恒沙法界;「两十」,每世十方,每方三世,十方三世,宛转重叠,「坐标」「三世」、空间万法;最后一横,万法之「基」,当下「一念」,故名为「生」。这是着重实相而言。

再从修证次第、践行角度,遵照领袖「深入挖掘」指示,试作「七身功德」演绎:

一、「阿」为「真如本性」,对应「法身佛」。

虽然无形无相、不生不灭,却蕴藏天地万事万物,说为「性具功德」。

二、「弥」为「妄想识心」,对应「报身佛」。

识心妄动,虽无外形之貌,却具内动之相,真如能够因之随缘妙用,弥满法界,说为「缘起功德」。

三、「陀」为「妄相万法」,对应「色身佛」。

此色,为法身因报身之能缘,随外境之所缘而现十方三世,天地万法,说为「事造功德」。

四、「阿弥陀」为「法界藏身」,对应「三身佛」。

此身,即法、报、色,三位一体,不管你懂不懂、听不听、信不信,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懂者得受用,自在解脱而不离凡尘;迷者迷惑颠倒,枉受轮回之苦而不失佛身,说为「正身功德」。

五、「佛」为「觉悟解脱」,对应「五分法身」中第五法身——「解脱知见」。

觉了正身,悟了无有一法不是「阿弥陀」,无有一法不是自己,当下证得同体大悲。「和光」佛土,不历修证,直从文字般若,闻即解脱,成就分真即佛果位;「同尘」秽土,度人化世,所谓转凡夫业报身为菩萨愿身,说为「觉身功德」。

六、「阿弥陀佛」为「究竟圆满」,对应「无量寿」。

觉悟真理,悟后自性流露、全性起修、融于生活、不露痕迹,一切都在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中潜移默化……特别是在传法布教度众生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化去我法二执的习气,成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利他功德,最终成就个体位上究竟、圆满之佛,说为「金身功德」。

七、「大方广佛」为「同体大悲」,对应《法华》「十如是」中「本末究竟」。

十方法界,任何一人、一物、一事、一时、一处、一丝、一毫,皆得圆满成就,个个金身,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说为「全身功德」。

这是师父依据「楞严大定」之旨,结合祖师「三身功德」之义,尊崇领袖「六大思维」之教,投石问路,循序而进,进一步将「三身功德」由理论化、玄秘化,而深化、细化、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实践化为「七身功德」。

大家于此是否破解《楞严》「如来密因」玄关?有否品及《法华》「奥典秘髓」法味?

《法华经》,全称《大乘妙法莲华经》,这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迦如来金口亲自命名。《法华经·譬喻品第三》文云: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个妙法为什么用莲华来作比喻呢?

据了解,世间种种植物,有的是先开华后结果,比如桃树、杏树;有的是先结果后开华再长果,比如南瓜、冬瓜;有的是开一华结一果,比如柿子树;有的是光开华不结果,比如迎春华树;有的是不开华光结果,比如无华果树。可是莲华不一样,它可以同时开多华结多子,而且是当下开华当下结子,所以叫华开莲现。开多华结一果的,是比喻小乘人修无量的苦行成就一个小果位;只开华不结果的,是比喻修无益的外道苦行,等等。唯有莲华,即华即果,这是比喻圆顿大法,一步登天,不历修证,即因即果,当下成就;同时,莲华出淤泥而不染,这是比喻大乘佛法入世修行,在烦恼证菩提。

《法华经》少说也有几十处在讲,修行人听佛讲了一段经,明白了「不生不灭」的道理,明白了「万法皆是一念所现」的道理,没有离开讲经堂,没有离开板凳,当下成就——成阿罗汉、辟支佛、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的都有。佛反反复复把这个标准答案教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印证自己。

在《法华经·法师品第十》里,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读一句《法华经》,长则十个字,短则四个字。什么是「一念随喜」呀?懂得天地万法皆是一人一念随缘变现而已,也就是懂得了「一心三藏」的道理,则蒙佛授记。小则菩萨位,大则圆满佛。菩萨位属于「分真即佛」,注意,也叫「分证即佛」,是部分地证到了佛的境界——如果佛是100分,那么分真即佛就是从60分到99.9999……分之间,都算是。

佛在《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讲: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这是讲,你懂得了《法华经》的道理,即为见佛。并不是说,你上五台山,看到天上一朵云彩显出阿弥陀佛的像,回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师父,我看到佛了!那不一定是佛,可能还是个鬼呢!当你明白如来藏的道理以后,那是不是看到佛了?那还真是呢!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就是看见天上出现一堆臭狗屎,那是不是见到佛了?都是佛!明白如来藏的道理以后,是佛也是佛,不是佛也是佛;不明白如来藏的道理,是佛也不是佛,不是佛也不是佛。大家明白了吗?

再看《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佛讲: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这还是在强调,读懂了《法华经》的人,就是见到了释迦牟尼佛,不管你是自己读懂也好,或者听任何人讲的也好,哪怕是听鬼讲的,你只要听懂了就等同于「从佛口闻此经典」,就像佛亲口跟你讲经一样;而且这个人就是在供养释迦牟尼佛,就是佛在给他摩顶,乃至用衣服把他包起来,当成宝一样覆护。所以,一闻就是供养诸佛了,只看你懂不懂。

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还讲到,八岁的龙女,她不是成分真即佛,是成圆满佛——她就听文殊菩萨传了一遍《法华经》,当下证圆满佛。那海里的其它虾兵蟹将、龙子龙孙也成了无量的大菩萨,跟着文殊菩萨去参加法华盛会。

再看《楞严经·卷七》,佛又讲: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楞严经·卷四》还说: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藉」是凭借,依靠;「劬劳」是非常劳苦;「肯綮」出自庄子《养生篇》,骨间肉曰肯,筋肉结处曰綮。「肯綮修证」,即劳筋苦骨,勤勇修行之义。也就是说,我们要想究竟成佛,易如反掌啊,就像大风吹小小的灰尘一样容易啊!哪里靠你去认真修?哪里靠你去刻苦修?你把两个耳朵带来就行了,只要听懂「一心三藏」,就成「分真即佛」!《法华经》《楞严经》讲的就是这个一步登天、不立阶梯、无修无证之法!诸佛菩萨都是这样讲的!佛当年肉身在世也是这样成就众生的,不用离开讲经堂,当下成就!我们讲经十多年以来,也是如此!  

(文/释印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