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学子们深入基层这样做……
2023年1月和2月,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的学生们利用寒假假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中来,他们深入基层、认识国情、服务人民,在不断的奉献中锻炼自我,在脚踏实地中锤炼品行。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立项以理论普及宣讲团、国情观察实践团、乡村振兴促进团、志愿服务实践团、企业实习实践团和创新创业实践团为主题,涵盖乡风文明、社会治理、公益服务、支教扶贫等多个领域;同时开设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专项、寒假个人社会实践专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调研专项、“返家乡”社会实践专项等四个重点专项。全校学生志愿者共组建101支队伍5000余人奔赴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社会群众3万余人。
赓续精神力量 勇担青年使命
学校师生共计组建15支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累计开展活动30余场。艺术与传媒学院逐梦青春宣讲团成员赴大连市普兰店区开设6场专题讲座,共计覆盖人数685人。在宣讲中,他们注重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和时代巨变,从党的二十大精神、家乡变化与发展、如何共建新家乡这三个方面展开讲述,了解群众对党和国家一系列变化的切身感受,并以青年视角、青年之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成果融入到社区志愿宣讲中,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能够感染到更多的新青年;校团委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调研团走进红色“六地”、走进社区、走进基层,开展主题多样、服务群众的宣讲活动,以“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与中国抗战的兴起——论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为题,着重阐述了在国家面临危难、民族备受屈辱之时,在辽宁大地上涌现出英勇抗战的事迹,展现青年担当。
助力乡村振兴 奉献青年智慧
500余名城建师生扎根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建筑与规划学院“三农”振兴小队将“返家乡”与“乡村基层治理”紧密结合,赴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开展了为期7天的服务乡村调研活动,他们采用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座谈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结合自身专业为乡村治理积极建言献策;管理学院“心之源小分队”赴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茶棚乡刘各村庄开展走访调查,通过“走访乡村干部,了解家乡变化”“与长辈交谈,品脱贫攻坚成果”和“回报家乡,深化家乡情”三个主题环节了解村民的居住环境、年均收入和子女教育等情况,感受近五年来家乡的变化和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情况;土木工程学院“振乡兴业”小分队赴盖州市什字街镇安山峪村、盖州市什字街学校杨屯分校参加调研活动,团队成员们积极了解村民们水果种植、农场养殖等乡村振兴项目的具体情况,调研家乡的土特产品和具有乡土文化记忆特色的纪念品等售卖情况,通过互联网媒介助力当地村民宣传农特产品和纪念品,帮助农户进行增收,为乡村振兴寻找新的着力点。
点燃创新激情 激发就业创业
机械工程学院物流精良实习团赴营口三特运输有限公司开展企业实习实践,团队成员对企业人文、市场环境以及装卸货物的作业流程、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学习,并随车深入货运现场了解物流体系建设的环境、政策要素。团队成员们将专业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熟悉了物流的基本设备、运营管理,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星星实践团将创新创业类大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行主题为“家安指纹密码锁设计及开发”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企业实地考察,并尝试了实物指纹密码锁的焊接和密码锁的系统进行设计、调试、开发等工作。
关爱留守儿童 助力健康成长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筑梦未来支教团赴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为期10天的爱心支教活动,聚焦乡村留守儿童问题与乡村家庭教育现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乡村的留守儿童带去温暖和关怀。校级社团梦之翼志愿者支教协会开展云端教育关爱活动,探索出“集中+常态化”“教育+互联网”的双路径活动模式。通过开展课程教授、学业辅导、心理咨询、亲情陪伴等志愿服务,引导留守儿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助力教育帮扶,获得了大连市群团组织综合服务中心所属市希望办、中山区团委等多方肯定与支持。
2023年寒假,广大城建学子走出校门、深入基层、躬耕实践,把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个人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把远行的目光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以实践为热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为更好地展示学子们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学校在“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平台开辟“社会实践”专栏,对78篇社会实践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并先后被学习强国、沈阳晚报、今日头条、辽宁信息网、云盛京、新华聚焦网、燕都晨报、朝阳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同时学校组织召开校院两级出征仪式、立项答辩会、结题答辩会、总结表彰活动20余场,切实提升项目实际效果。
多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校团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和途径为基础,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青年特点的协同育人格局。目前,学校已同沈阳市雷锋精神研究会、浑南区新塔社区等地建立了40余家社会实践基地。在多家合作基地进行试点,形成了校地融合、资源共享共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新局面。(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