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探索城中村改造“共赢模式”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
355个城中村的完美蜕变,让杭州连续两年拿下了国务院“棚户区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激励荣誉。成绩的取得,还要追溯到于2016年启动的主城区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
“从2016年启动,到2020年底,全市355个城中村已基本完成征迁改造;2021年起,城中村改造从‘全面开工建设’迈向了‘全面回迁安置’的新阶段,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国有做地,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共富共享、区域平衡’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城中村改造和回迁安置提速,为城市进一步补齐了功能短板、改善了整体面貌、优化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品质能级、打造了产业平台,高水平书写出共同富裕的民生答卷。
完成26万户征迁,打造“住有宜居”新标杆
城中村改造涉及千头万绪,稳扎稳打“啃”下这块“硬骨头”,需要一系列创新破难、赋能提速的机制方法,一揽子纵向延续、横向统一的政策举措的加持。
按照“改变零敲碎打、夯实全域发展”的工作思路,杭州城中村改造具体实施路径明确——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带领下,以“一户不剩、一事不留、一天不拖”的标准,以“当年丈量、当年签约、当年腾空、当年拆除”的节奏,推动原有的“大项目带动”模式转变为“整村拆迁、连片改造”模式。截至2020年底,杭州用五年时间,完成住户征迁约26万户。
高质量完成了城中村改造“前半篇”文章,杭州又启动实施“回迁提速”攻坚行动。
“在城中村拆后土地的规划利用上,我们坚持安置房用地优先,将城中村区域内位置最佳的土地用于安置房建设,五年累计开工安置房37.53万套、6600万平方米。”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新建安置房项目建设品质达到中等偏上商品房水平”的标准,积极引入优秀房产企业参与代建,提升安置房的建设档次和品质,96个项目获杭州市建设工程“西湖杯”奖,已建成交付海潮雅苑、梦屏南院、望宸名邸、明德明理府、秦忆荣府等一大批“最美安置房”小区,确保回迁居民“住有宜居”。
腾挪10.28万亩土地,实现“腾笼换鸟”新格局
通过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坚,杭州共整理腾挪出主城区土地10.28万亩,除了优先安置房建设外,还积极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等“三公用地”,极大提升杭州城市综合承载力,有效补齐城市功能短板。
“在推进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我们还秉持‘民生保障为要’‘补齐短板为要’‘文化记忆传承为要’的改造思路,坚持规划引领、分类施策、系统推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改造蜕变下,一批批文化遗址、古迹遗存得以传承,一个个活力产业、经济支柱壮大振兴。
在文化记忆传承方面,杭州坚持“征迁不征古迹、拆迁不拆文化、整治重续历史”,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热电厂遗址等229个历史遗存,并得以保护修复。例如,对丁桥、兰桥两座千年古桥进行了保护,恢复了赤岸古埠等旧址;西湖区蒋村街道设置了龙舟文化馆,传承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望江新城改造后将在原址复建古海潮寺。
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杭州积极推动城中村“后来居上”,扭转产业劣势转型向上向好。例如,原来的五堡、六堡、七堡、红五月等四村,从纺织小作坊集聚地,转变为钱江新城2.0升级版;西湖区白沙泉已变身为全省第一个并购金融小镇。
在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方面,有力助推G20杭州峰会场馆、亚运村设施、12条快速路、13条地铁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实施城市道路411条,贯通河道36条,打通断头路91条,建设各类交通设施及公共停车场库项目500余个;增加幼儿园、小学、初中等教育设施近200所,新建医院3家、养老院10个、公园绿地1591公顷。
“城中村改造是促进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更是久久为功的民生工程。”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城中村改造,打造“此心安处是吾乡”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在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勇攀高峰、勇立潮头。